【手动校注版】嘉靖以来首辅传·巻一·序
《嘉靖以来首辅传》·巻一
(明)王世贞;整理 by 屏;注视见(括号)
《序》
王世贞曰:
余所称述阁臣,沿起、轻重、始末,已具年表中。既而叹曰:“髙帝之罢设丞相,著为甲令。重其典、危其辞,岂不谆谆偲偲哉?然卒避名,而阴操其实,以至于极重不可反者,万几(政务)不独断,睿智不恒操耳!目之用必有凭。而积渐之势成也。”
仁宣之代,与卿竝,并太宰(吏部尚书美称)位第一,华盖次之,大宗伯(礼部尚书美称)位第三,谨身次之。正统、景泰之际,大宗伯、太宰位皆第一,华盖次之。
然在正统,则中贵秉纶綍而専于内。在景泰,则司马预帷幄而分于外。虽理乱之势殊,而阁臣之不得言“相”,犹故也。
自天顺之隆,寄于武功氏(徐有贞),然左珥横冑,更得而抗持之,且未几辄败。其后,屡【或作“委”】寄于南阳(李贤)。虽亦参之以太宰、大司马(兵部尚书美称),而“相”端萌矣。若首次之低昂,亦以时露矣。
成化末,太宰、文帅(总督美称),与首臣权相敌也,次之与首,势相逼也。盖皆有所挟,而皆不胜。于是相形显,而首次益低昻矣。
弘治间,首次以官序而不异权。太宰、大司马,以孤卿重而不相角。其治世之象乎哉!正徳不亲政,其始端委而听阁臣之赞襄。既而使大阉夺之,阉败,它阉复寄之。又复使介胄参之,于是阁臣孱不复能振。其黠无耻者,甘为之隶役,而窃以自私。何论相哉!是故,芳(焦芳)为之次,而不得言首矣,宰彩(吏部尚书张彩)为之外,而不得言内矣!宁、彬(钱宁、江彬)进,而丝纶移于介胄[1]矣!
嘉靖入绍,尽扫其蠹而新之,归政内阁。新都(杨廷和,明以家乡尊称大官)嶷然,三辅鼎承,百辟风偃,虽不久而有所扼以去。然“相”形成,而首次遂大分。
永嘉(张璁)之为卿佐,则击内阁而破相之体,居内阁,则排六卿而成相之尊。其为次,则出尊之上。为首,则恶次之近。然而直者犹能奋而与之抗,健者犹能挟而刺其肘。若乃屏苞苴,折奸幸,明主威,荡国蠹,斯亦功之首也已!信州(夏言)之所结诧,不能如永嘉,而汰过焉!上舞其上,下逞其下。宠尽而辱乘之,身首异处,为天下笑。
袁州(严嵩)以柔用,窃人主之喜怒,而为威福。荆州(张居正)以刚用,操人主之威福,而成喜怒。六卿伺色探旨,若六曹吏。称次者亦惕息屏气,而不敢有所异同。于是乎相之形张矣!其首、次则霄壤矣。夫刑宪之报,近而及身小,远而及子孙大,家籍名灭,播之丹书,夫岂不幸哉!(感谢云林纠正)
然谈者犹以为荆州微有功,罪稍不蔽云。大约新郑(高拱)狠于信州,而汰小未甚。二李(李时、李春芳)肩次,无咎无誉。新都、华亭(徐阶)用,亦有刚柔,而业相埒,其最优者也!
余既卒卒,不获终三管之事,故及耳目之确者著之,曰:《嘉靖以来首辅传》。盖至嘉靖而始有相与首也。曷言辅?避相也,诸为次者,及与连者,附志其中。
注:严嵩和张居正被并列了😂元美是杨廷和脑残粉、徐老师死忠粉。
没查资料,大约非常粗糙,欢迎指出错误的地方!
评论区大佬们的注解:
[1]“丝纶移于介胄”。此处王世贞用杨士奇的黑料,讽刺正德内阁。丝纶代指内阁保存的诏诰底本。郑晓所著《今言》有:内阁故有丝纶簿,文贞(杨士奇谥号)晚年以子稷故,欲媚王振,以丝纶簿付之,故内阁之权尽移中官。
评论(3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