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家屏的六必居酱瓜

八卦事业永垂不朽!!!!

一则史料(老申八股范文一篇)

我来扒一扒老申的八股文啦!昨天李太讲了太岳的生财有大道,今天来看看拿到状元的申时行怎么讲中庸的!题目叫《子曰:“回之为人也”一节》,这个题目出自《中庸》,意思是颜回的为人处事,选择于中庸之道。对每一种善行都非常谨慎珍惜,立求所无失。古代的八股文是严格的议论文,学会了对写议论作文蛮有帮助的!

ps八股其实就是八个段落。


《子曰:“回之为人也”一节》

      圣人称大贤求道而得之深,以见其真知也。(头二句破题,圣人是孔子)

     夫择乎中庸而能守之,则所得者深矣。非颜子真知,其孰能之?(承题阐发)

     子思引夫子之言若曰,中庸之为德也,有定理无定形,固贵择也;得之难失之易,尤贵守也。(起讲了,解释中庸的定义。其实这个考题概念应该很常见,毕竟中庸是儒家的一大精髓理念。申时行解释说,中庸~德,这就是他的论点)

     盖人之鲜能久矣,其惟回之为人也明睿而旁通,深潜雨默识,随事观理,则知无过不及之为妙用,而万变错陈,能无眩乎,于是审查之以尽其详;必欲先明乎善也,缘物求心,则知不偏不倚之为实体,而百虑纷起,能无滑乎,于是辨别之以求其当。(入题起股,折回了颜在书中的中庸定义,并详细解释,然后紧接着出题,引申到前文说的贵择贵守,才能以中庸为德。相当于解释小论点,为何贵择,为何贵守。。比三段论复杂一些。)

     固将允执厥中(尚书“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”。这是儒家最重要的辩证法,大致是矛盾法)也,理愈析而愈精则必随所择而有得焉;其心愈存而愈固,故能随所得而无失焉。(中股,理心之辩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,儒家有理学心学之争,也就是我注六经,还是六经注我。当然现在人都知道知行合一,矛盾一体啦。)

     笃行之力,与明辨之功交致,虽主善无常,而一有契悟,即其据德之资矣,拳拳焉中心藏之,何有须臾之离耶?深造之学,与自得之妙相成,盖进善无穷,而凡有贯通皆其依仁之地矣,拳拳焉终身由之,岂但期月之守耶?(后股。回到以有德之念则有德行。注意这两段话是排比!则可中庸申时行前文从中庸之德,引申到如何去做,有着理、心两个方面。这里则提到如何具体去做,并应用了学习的例子。)

     吁,颜子之能择能守如此,此之谓真知而道所由以明也抑夫子尝称回之仁矣。观其视听言动,随时而精察之,非能择乎?克己复礼,三月不违,非能守乎?盖其为仁乃所以体中庸也。彼知及而仁不能守,虽得之必失之,于中庸何有哉?(束股,回到择乎、守乎的分论点)

     故曰,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。君子欲依乎中庸者亦日学颜子之所学。(落下,就是总结。绕回题目,颜回每日一善则德上去。)


     感慨一下,八股文的精妙之处,恰在于代圣人言,换句话说,文中的每一个例子、每一个观点,都必须是十三经里的,然而如何做出新意,如何做出好文章,就是考验智商和逻辑的问题……

     顺带八卦当时朱元璋选择理学立国,而非心学,并不是他姓朱的缘故。虽然宗祖论是很强的舆论杀器,但老朱这么做,是完全出于现实的考量。经历过元末战乱的中国非常动荡,北方盗贼横行、又千里焦土,为此朱元璋几度做了大量移户,去北方开垦荒田。而在这样的情况下,出于国家稳定的考虑,朱元璋的执政理念非常实事求是得一路跑向了法家的“条条框框都有循例”的极端,大包大揽了一切制度。所以纵观明初制度,都是以求稳为准,而老朱自信宣布祖宗之法不可动。同样的,在儒家意识xt的选择上,当时大致有心学、理学等几支(还有事功学233),他自然就选择了相对保守,并有利于稳定的理学。

     倒不是其中存天理灭人欲的部分,而是跟着先人走,安分守己的那分思想,非常符合老朱的执政理念。而陆九渊的心学就被抛弃了。但是随着大明的逐渐复兴,经济水平提升带来社会繁荣和思想解放(自我吐槽这段话好历史教材),导致理学的维稳好处,抵不过它带来的思想僵化坏处。这就是阳明心学诞生的社会大背景。

     所以不要说八股文坏2333 他只是个工具没有好坏,真正坏的是“不与时偕进”的僵化思想的zz理念。如果真的写得好八股的人,哪个不是国家栋梁,哪个不是儿女亲家(不对)。在老朱的时代,八股文无疑是领先于先朝的唐、宋的以诗文取士的。研究经义道德,总比研究诗文好。

     所以清朝为什么明明解决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切自然问题,比如治理了黄河,比如引进番薯玉米解决了饥荒,甚至成功在土地上供养了2个多亿的民众,却依然爆发了太平天国,乃至后来意外的近代战争史?(即使没有1840满清照样要gg的)因为满清的文字yu和毁书焚书思想禁锢行为,乃中华千古未有此之重绝。所以说法无常恒,以近民为要。没有什么是永恒的。而任何试图僵化百姓而使得社会发展停滞不前,都必将成为过去式。

评论(33)

热度(81)

  1. 共8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